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,长江北岸,大别山东麓,东邻庐江、枞阳两县,西连潜山县,北接舒城县,南抵怀宁县和安庆郊区。全市国土面积1644平方公里,耕地面积52.3万亩,其中水田47万亩,旱地5.3万亩,湖泊水面16.7万亩。 桐城地处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区,气候温和,日照充足,雨水充沛,四季分明。境内矿藏丰富,初步探明的有石墨、矾、花岗石、大理石、铜、铁等10余种,受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金钱豹、穿山甲、水灵猫、水獭、江豚、白鹤、巨晰等,珍稀植物有银杏、金钱松、鹅掌楸、杜仲等,药用植物多达200余种。 桐城市现辖17个镇、7个乡、4个街道。总人口77万人,是个汉、回、壮、满、藏等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家园,1996年8月,经国务院批准,桐城撤县设市, 成为中国城市家族中一个年轻的成员。 桐城历史悠久,文风昌盛,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。早在春秋时代,即称桐国;公元757年正式建县,历时1200余年。其间人文勃兴, 代有英才。特别是明末以来桐城文化更是异峰突起,声誉高涨,域内产生了一大批影响卓著的大家名流,有被誉为“十七世纪罕无伦比的百科全书派”大学者方以智,有以方苞,刘大魁、姚鼐为代表,拥有600 人之众,称霸文坛200多年的作家集团──桐城派; 近代又诞生了京师大学堂总教习、清末大儒吴汝伦,中国美学的奠基人朱光潜,新儒家代表方东美,辛亥革命滦州起义军总司令施从云,前国家文化部长黄镇,围棋大师刘棣怀,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等杰出人物。桐城也因此而成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,享有“文都”盛誉。 桐城市年供电量约1.5亿千瓦时, 村村通电率实现100%,户通电率达99.7%,照明保证率达99.3%,。现拥有110Kv和220Kv两个变电所,实现了双电源供电,特别是投资1.2亿元兴建的220kv变电所,供电能力可满足桐城未来20年发展需要,最近又投资6400多万元进行农网、城网改造,桐城市发展的供电瓶颈弊端已彻底解决。 改革开放以来,桐城市委、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,大力实施“科教兴市”战略,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,千方百计增加对教育的投入,使桐城教育又迈 入了持续、健康、快速发展的轨道。1984年成为安徽省首批普及初等教育先进单位,1990年实现“基本无盲县”目标,1998年获全国“两基”工作先进市。桐城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56所,其中中等师范1所,普通高中8所,职业高中4所,初中61所,小学381所,特殊教育学校1所。全市在校学生126531人,其中高中学生10946人,初中学生43116人,小学生72258人,共有专任教师7291人,其中特级教师12人,高级职称的222人,中级职称2312人。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和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分别为99.09%、93.88%、79.83%和65.58%。1984年以来,全市教育系统有全国优秀教师8人, 省级优秀教师 42人,安庆市级优秀教师285人。省级教坛新星9人,安庆市级教坛新星58人。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桐城深厚的文化底蕴,使桐城的教学质量一直位于安徽前列。改革开放以后,桐城高考升学率一直位于全省前茅,累计向高等学校输送了2万余名优秀人才,从93年开始,高考录取人数连续超千人大关。改革开放以来桐城考取的博士生、硕士生就达2千余人,平均每个村有5个博士生、硕士生。